——集團全力破解電力“高能耗、高成本”困局
當前,在煤炭行業高質量發展與“雙碳”目標雙重驅動下,電力成本已成為煤礦企業降本增效的關鍵突破口。據統計,2024年,集團所屬29座生產礦井生產系統電能消耗達276195.85萬千瓦時,用電成本占機電總成本比重達25%。
向電力要效益,既是應對市場波動的必然選擇,更是推動綠色礦山建設的關鍵路徑。進入2025年,能源事業部機電部面對傳統煤礦存在的設備能效偏低、峰谷用電結構不合理、無功損耗突出等痛點,以新元公司、常村煤礦為試點,通過技術與管理的雙輪驅動,系統性破解“高能耗、高成本”困局——一場圍繞電力使用的精算管理,正為集團注入高效低碳的新動能,成為其應對市場挑戰的有力抓手。
技術革新:為“降耗”裝上硬核引擎
數百米深的井下,新元公司主運輸皮帶的驅動力迎來革新:傳統的“減速機異步電動機”驅動系統,被高效節能的永磁直驅電機所取代。
“能耗直接下降了11%!”新元公司機電部部長李志超指著數據屏介紹,采用輕質耐磨的芳綸輸送帶,僅此一項改造每月就節省電費11.88萬元。在新元公司的冀家垴和韓莊空壓機站,7臺設備統一更換為一級能效設備,年節電量超過100萬千瓦時。
智能化則賦予降耗更精準的“大腦”。新元公司主運輸系統搭載的AI煤量監測系統,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調度員,根據實時煤流動態調整皮帶轉速——“煤多快轉、煤少慢轉、無煤停機”。采區至選煤廠的集中聯動控制,有效消除了多級皮帶空載運行的“能耗尾巴”,日均減少空轉0.82小時,每月節電約4萬元。
在常村煤礦,一項看似微小的液下泵改造,卻產生了顯著的連鎖效益。+520主排水泵房內,一臺22千瓦液下污水泵的加裝,巧妙解決了大型水泵“大馬拉小車”的低效頑疾。
“啟動時間從6分鐘縮短至1分鐘,應急響應更快;排水效率提升22.8%,該水泵系統噸水能耗下降10.8%;盤根更換周期從幾天延長到一個半月,維護成本大幅降低。”常村煤礦相關負責人細數著變化。僅僅一項技改的投入,換來了豐厚的回報,成為集團推廣的“小技改大效益”典范。
管理革新:向“時間差”要真金白銀
如果說技術是硬支撐,管理則是激活降本潛能的“巧實力”。在新元公司,一場圍繞電價峰谷的“時間經濟學”實踐正在深入展開。
“峰谷電價差最高達每度0.364元,把一度電的‘時間賬’算清楚,效益就出來了。”新元公司機電部部長李志超指出了關鍵問題。集團能源事業部機電部會同該礦制定“峰段檢修、谷段生產”策略,率先重構生產節律:將主要檢修班次從電價高峰的早8點,整體調整至電價次高的下午4點;而核心生產則全力安排在0.145元/度的超低谷電價區間運行。僅此一項調整,單日可節省電費1.7萬元,按此推算,單月可節省電費約51萬元。
精細化管理滲透至每個環節:中央水泵房排水精準避開晚6點至9點尖峰時段;選煤廠儲煤皮帶在電價高峰時段停運待命;連洗衣房的大型設備也嚴格遵守“10點至16點谷段運行”的規定。數據顯示,全系統時段優化后,5月總用電量顯著下降,日電費支出較優化前平均節省約1.7萬元。
“一度電”的節約意識,更延伸至燈光開關與功率調節。新元公司副斜井424盞照明燈減半開啟,生活區徹底消除“長明燈”;5000kvar高壓動態無功補償裝置(SVG)的投用,將功率因數從0.6的低效狀態一舉提升至0.95以上,5月份就獲得功率因數調整電費獎勵8.38萬元。
機制變革:為“精益”注入持久動力
“降本節支沒有終點,必須依靠制度的力量推動全員參與、持續改進。”能源事業部機電部相關負責人強調。長效機制的構建是鞏固成果、持續深化的基石。新元公司功率因數提升至0.96創歷史最佳并獲獎勵,正是考核“指揮棒”效應的直接體現。
經驗總結與推廣機制同步發力。新元公司月均節省電費約100萬元的“峰谷生產+精細管控”模式,常村煤礦年創效約44萬元的液下泵技改方案,已被提煉為標準化的“降本樣板”與“技改范本”。
隨著技術、管理、制度的系統集成與協同發力,一度電的精打細算、一項技改的精準實施、一項制度的剛性約束,不僅有效應對了成本壓力,更在降耗增效中鍛造了低碳發展的核心能力。與此同時,一套融合“技術創新硬支撐+管理優化軟保障+制度約束強驅動”的電力精益管控體系日漸清晰。
“我們建立了全集團各礦用電情況動態跟蹤機制,定期進行‘健康體檢’以精準發現問題。”能源事業部相關負責人說,“在新元公司,我們還緊盯‘通風系統能耗上升’‘選煤系統單耗超標’等細微環節,并針對性部署了包括十采區高壓無功補償、9#煤皮帶延伸優化在內的15項深化改進措施。”他強調,這種持續的跟蹤、分析與改進已形成一套閉環管理機制。
“一度電的精算賬本”,將以其顯著的降本成效與低碳示范,為集團高質量發展注入動力與信心。
(文/圖 高勇)
責任編輯:郝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