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安化工集團加速煤炭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轉型
煤炭產業是集團戰略發展的“壓艙石”“穩定器”,是企業轉型發展的“基石”和“基礎”。集團主動適應“雙碳”約束轉變,充分利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煤炭產業,推進設備更新、管理升級和技術迭代,加速煤炭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步伐,持續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不斷夯實高質量發展的根基。
數智潮涌 激發澎湃動能
“一鍵拉架、終端推送”“采高能達到4.5米”“自動開停控制”,說起“12000KN型液壓支架”的優點,古城煤礦綜采二隊隊長張龍直言“說不完”。與12000KN型液壓支架相配套的智能化裝備,正在古城煤礦S2301工作面“服役”,頂板支護效果好,煤墻完整性有保證,工作面工程質量高,煤炭資源回收率明顯提升。
在司馬煤業公司選煤廠,智能選矸系統對煤和矸石進行數字化識別和跟蹤,通過智能噴吹系統將煤塊噴出,塊煤通過皮帶返回煤倉,矸石進入矸石倉,高效分離煤與矸石,實現煤炭揀選系統的智能化控制。
在新元公司,工作人員通過大屏幕實時監測井下作業地點設備運行狀態、數據信息和施工情況,及時分析和處理潛在隱患。這得益于覆蓋全礦井的SPN環網。
科技之翼拂過礦區,從百米井下到廠房車間,集團煤炭企業正經歷一場影響深遠的智能化變革。集團堅持向智向效發力,從頂層設計、系統集成到具體推進、點狀突破,加快培育煤炭產業新質生產力。
2024年集團新建成7座智能化礦井,累計建成智能化礦井22座、智能采掘工作面159個,29座生產礦井采掘裝備穩步改造更新,煤礦設備總體新度系數提升28%,先進產能占比88.5%。隨著智能化礦井應用延伸,智能化改造持續釋放減人增安、降本提效紅利,加快煤企煥新提質。
智能化技術加持,助力礦井安全保障能力持續提升。截至目前,集團共安裝電子圍欄1718套,各礦電子圍欄系統已建成投運。在有序推進電子圍欄系統、無視頻監控不作業系統投用的同時,集團加快建設“煤礦安全生產綜合管控平臺”,對集團智能礦井9大類系統綜合集成,實現煤礦安全生產系統集中采集、遠程監控,數據融合、信息共享,數據分析、綜合展示,構建“互聯網+監管監察”安全生產管控體系,做到安全監管的遠程化、可視化、智能化。
“對于咱們井下工作而言,智能礦井建設目的很簡單,就是減人、提效、增安。”常村煤礦智能化礦井建設辦公室主任張世麗說。
該礦17個變電所、24部主皮帶、3個水倉、9部架空乘人裝置全部完成了無人值守改造,預計減少值班值守人員60余人。在該礦智能綜合管控平臺上,升級后的人員精準定位系統將井下員工的位置從區域性定位精確到點狀定位。隨著智能化建設的縱深推進,那些代表員工定位的黃色光點會越來越少,“人少為安”將得到更具象化的呈現。
綠色開采 擦亮生態底色
煤炭綠色開采是能源低碳轉型的重要過渡手段。集團勇擔煤炭清潔高效利用使命,加快推進綠色開采技術應用,通過技術創新和科學管理,提高煤炭資源利用率,降低污染排放,向著“黑色資源、綠色開發”目標不斷邁進。
作為煤礦綠色開采技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填開采不僅能釋放建筑物下、鐵路下等煤炭資源,提高煤炭采出率,還能避免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實現矸石返井。集團堅持向新向質,引進充填開采新工藝,在常村煤礦、司馬煤業公司、郭莊煤業公司、高河能源公司等礦井實施長短壁膏體充填開采,全面推廣沿空留巷無煤柱開采,持續提升置換煤量。
司馬煤業公司不斷改進充填開采的技術參數和設備選型,在二采區綜采長壁式充填工作面的規劃設計上取得重大進展;引進梭車,搭配掘錨機作業,單個條帶開采效率提升20%以上。
常村煤礦不斷優化充填開采工藝,由原來的單純掘進機掘進條帶,變為機掘+人工開口相配合的掘進工藝。工藝優化后,常村煤礦原來16天掘進一個條帶,現在僅用13天就可完成。自2022年8月實施充填開采以來,累計充填條帶49個,置換“三下”壓煤27萬噸,處理矸石21萬噸。
王莊煤礦實施墩柱+柔模沿空留巷順序開采技術,綜合了墩柱和柔模兩種支護的優勢,支護效果好、成本低,減少了資源浪費,提高了煤炭采出率。
瓦斯綜合利用是煤炭綠色開采的核心環節之一,古城煤礦綜合采用地面鉆孔預抽煤層瓦斯、井下穿層鉆孔抽采等多種方式,優化瓦斯抽采技術,提高瓦斯抽采率。
余吾煤業公司將瓦斯綜合利用作為創建零碳礦山的重要抓手,深入實施“8%以上瓦斯全部利用,8%以下瓦斯利用率達到90%”項目,達到瓦斯利用降碳目的。
(文 郭艷霞 李佳琦)
責任編輯:李世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