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現場的實際問題既是創新的起點,也是創新的動力來源。五陽煤礦綜采隊立足工作實際,以小改小革為切入點,依托“趙海榮創新工作室”,組織技術骨干,結合工作面實際情況,自行設計制作轉載機頭多功能卸煤裝置,讓現場難題得到徹底破解。
“工作面出煤口與下部皮帶落差有1.5米左右,空間小、落差高,且落煤沖擊力大造成皮帶面損傷、皮帶架緩沖滾筒掩埋不轉、架和托輥不同程度損壞變形等,導致落點不精準,落煤外撒皮帶跑偏。另外,轉載機頭鏈輪下方1.2平方米的空洞風道增大了工作面粉塵,這是我們遇到的兩件頭疼事。”綜采隊黨支部書記趙海榮介紹說。
該隊堅持問題導向,開展難題攻關,主動邀請機分廠機械制圖大拿賈恩俊加入,設計制作了轉載機頭多功能卸煤裝置。該裝置類似于簸箕型的雙坡度緩沖裝置,構思與設計上斜坡角度垂直小溜106度,下斜坡角度垂直小溜130度,斜坡下鋼板兩邊采用帶斜度的錳鋼板,焊接時往外傾斜40度左右連接,并在連接處加焊鋼板加固,并在上坡設置兩個孔洞,防止煤矸堆積進入底槽,同時封堵了轉載機頭鏈輪下方1.2平方米的空洞風道。
該裝置投入使用后,取得了顯著效果,受到了廣大員工的好評。“轉載機頭多功能卸煤裝置通過雙坡緩沖,減塵效果達95%以上,擋煤板和皮帶架受力變小后,極大緩解了因落煤沖擊力造成的皮帶架頻繁損壞的難題,落煤外撒的問題得到了根治。在保護皮帶面的同時,大幅減少了擋煤皮更換頻次,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了原煤運輸效率,保障了安全生產。同時,節省了拆卸安裝皮帶架、皮帶架整形等人工、材料費用投入。”綜采隊檢修機電班班長郭杰說道。
(文 張錦秀 管睿敏)
責任編輯:李世臣